沪媒评苏超:别让城市联赛丢了 “草根魂”

  • 2025-10-29
  • 1

当南京奥体中心的欢呼声为苏超决赛画上句点,这场覆盖江苏 13 城的赛事早已超越足球竞技本身 —— 它曾以 5 元亲民票价、487 名草根球员的热血身姿,创下 211 万人次观赛的盛景,让 “早茶德比”“太湖之争” 成为城市情感的新载体。但《新民晚报》等沪媒的尖锐评论,却戳破了这份热闹背后的隐忧:当南通队以中乙预备队为班底、泰州队靠长春亚泰 U21 梯队撑场,当常州酝酿 “租借整支 U21 队” 救急,这场本应属于草根的赛事,正滑向 “职业梯队巡回赛” 的深渊。守住城市联赛的初心,已然成为苏超乃至中国草根足球必须直面的考题。

城市联赛的核心魅力,从来不是竞技水平的极致,而是 “普通人为家乡而战” 的烟火气。苏超诞生之初的模样恰是如此:程序员放下键盘、外卖员脱下工装、退休工人换上球衣,周末在球场挥洒汗水,赢了与球迷喝两杯,输了第二天照样上班。这种接地气的特质,让赛事迅速与城市文化深度绑定:徐州奥体中心周边夜市因赛事延长至凌晨营业,盐城用 A 级景区免费政策吸引外地球迷,“叫南哥” 等球迷热梗成为城市新符号,前六轮比赛就带动五大场景营收超 379 亿元。沪媒敏锐地指出,这种活力的根源在于 “城市情结” 的真实投射 —— 观众呐喊的不是某家俱乐部的商业品牌,而是 “我们城市自己的球队”。

但职业力量的入侵,正在消解这份独特价值。本赛季苏超四强的阵容早已暴露端倪:南京队云集江苏苏宁旧部与中甲球员,无锡队首发 11 人中 7 人有职业俱乐部履历,南通与泰州的决赛更是沦为 “中乙预备队 VS U21 梯队” 的专业对抗。当每天训练六小时、配备专业体能分析的职业球员,对上一周踢一次球的草根爱好者,所谓 “比赛” 不过是单方面的技术教学。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失衡引发的连锁反应:淮安、苏州已开始砸钱挖人,原本纯粹的参赛动机被 “不搞职业化就赢不了” 的焦虑取代,联赛悄然开启 “资本军备竞赛”。沪媒的警示振聋发聩:“如果民间联赛变成准职业队的竞技场,球迷何必不去看中超或 U 系列联赛?”

规则的宽松与模糊,是职业力量趁虚而入的关键缺口。苏超设立之初未明确限制职业球员比例,未规范球员注册来源,更未设定训练经费上限,这等同于为专业队伍打开了闸门。正如评论所喻:“好比规定菜市场只能卖本地菜,却没禁止省外大棚菜入场,最终只能看着本地菜农无生意可做”。这种规则漏洞带来的不仅是公平性的丧失,更是联赛生态的异化:职业梯队把苏超当作免费实战平台,俱乐部借赛事练兵却无需承担运营成本,而真正的草根球队要么被迫解散,要么跟风砸钱背离初心。长此以往,苏超将重蹈某些职业联赛的覆辙 —— 从地方情怀载体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。

守住城市联赛,绝非拒绝高水平球员,而是要在专业度与草根性之间找到平衡。沪媒提出的解决方案颇具参考:堵住规则漏洞,不禁止职业背景球员参赛,但必须明确配额限制,杜绝 “整队租借职业梯队” 的变相雇佣行为;建立球员注册溯源机制,确保每支球队保留足够比例的本土业余球员,让 “菜市场老板与职业球员同场竞技” 的童话保留可能。更深层的守护,在于坚守赛事定位 —— 苏超与中超本应各有赛道:后者追求竞技巅峰与商业价值,前者侧重全民参与与文化赋能,二者无需错位竞争。江苏 “十三太保” 的地域竞争文化,不该转化为职业俱乐部的青训比拼,而应是草根球员为城市荣誉拼搏的热血较量。

沪媒评苏超:别让城市联赛丢了 “草根魂”mksport,mk体育,mksport体育,mksport官网app,mk.com

从 “村超” 到 “苏超”,近年草根赛事的火爆反复证明:体育回归人民,人民必以热忱回应。苏超创造的 3 亿元综合效益、9 万单日观赛纪录,根源不是职业球员的 “明星效应”,而是普通人在赛事中找到的归属感与参与感。沪媒的评论,本质上是对这份珍贵活力的守护。当苏超主办方开始审视规则漏洞,当更多城市联赛意识到 “草根魂” 才是核心竞争力,中国的民间足球才能真正扎根土壤 —— 那时的赛场,既有职业球员的技术亮点,更有外卖员、程序员的逆袭传奇;既收获文旅消费的经济增量,更延续着城市与体育最本真的情感联结。这,才是城市联赛应有的模样。